首页 > 贡茶
贡茶
贡茶是指古代地方进贡给包括皇帝在内的王室的专用的茶。自唐开元以后,北方饮茶之风益盛,宫廷饮茶已非以前地方贡献所能满足。自此,便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贡焙,即浙江长兴的顾渚山贡焙。据《唐义兴县重修茶舍记》载,“义兴贡茶非旧也,前此故御史大夫实典是邦,山僧有献佳茗者,会客尝之。野人陆羽以为芳香甘辣,冠于他郡,可荐于上。栖筠从之,始进万两,此其滥觞也。厥后因之,徵献见广,遂为任上之贡。”从此,贡茶作为向王室进贡的专门制度,岁有定额,设有禁令。顾渚山贡焙进贡的贡茶数,日渐增多,相应人们所付的劳役也多。据《元和郡县志》载,“贞元以后,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,役工三万人,累月方毕。”这种向王室明令进贡的贡茶制度,自唐大历五年(770)开始,历经五代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各朝,成了统治者强加在劳动人民身上的一种沉重负担。说到底,贡茶实质是一种带有劳役性的税赋,也是一种实物税。它与真正课收的茶税相比,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。
1.贡茶的源起
据晋代常璩的《华阳国志·巴志》载,周武王发纣时,中国西南地区的巴国已将茶与其他珍贵产品,向周武王纳贡。隋时,炀帝杨广在江都患头痛病,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的智者大师携带天台茶为隋炀帝治好头痛病。为此,炀帝大喜,命全国大行茶事,推动了。王公贵族的饮茶之风。但据宋代寇宗《本草演义》载,贡茶始于晋代,说:“晋温峤上表,贡茶千斤,茗三百斤。”南朝宋时,山谦之的《吴兴记》则记有:乌程县二十里有温山,出产御茶。不过,在唐以前,虽有贡茶之说,但并未形成一种制度。唐时,不但各地名茶人贡,而且还于大历五年(770),在浙江长兴顾渚山设贡焙;至会昌中,贡额达18400斤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中提及唐代贡茶产地达18州之多,最有名的是江苏宜兴的阳羡茶、浙江长兴的紫笋茶和四川雅州的蒙顶茶。
《宋史》载,宋代贡茶地区达30余个州郡,约占全国产茶70个州郡之半。太祖首先移贡焙于福建建州的北苑,自此北苑便成为全国生产贡茶的主要基地。据《宋史·食货志》载,“建宁蜡茶,北苑第一。其最佳者曰社前,后制愈精,数愈多,胯式屡变而品不一,岁贡片茶二十一万六千斤。”后丁谓、蔡襄相继出任福建路转运使,在蜡面茶基础上,分别创制了大、小龙团凤饼上贡。元丰中,贾青任福建路转运使,又创制了“密云龙”。到北宋末年,贡茶品目多大41种,且每种贡茶的制作工艺,都有严格的操作顺序和具体规定,特别是极品贡茶,制作精致,功夫深,其价“远胜黄金”。
元代宋茶沿袭宋制,继续以福建建瓯采制的龙凤团饼为贡茶,但制作中心已由北苑移到武夷山。顺帝末年,岁贡达990斤。此外,也有一些各地产制的名特茶作为贡茶的。
明代贡茶,初袭元制。洪武初,太祖罢团茶改散茶,遂将贡茶改贡芽茶。据明代谈迁《枣林杂俎》载,明代有44州县产贡茶。又据明代何孟春《余冬序录摘抄内外篇》载“天下贡茶税额止四千零二十二斤,而福建二千三百五十斤,福建为多。天下贡茶但以芽称,而建宁有探春、先春、次春、紫笋及荐新等号,则建宁为上。国初建宁所进,必碾而揉之,压以银板,为大小龙团,如宋蔡君谟所贡茶例。太祖以重劳民力,罢造龙团,一照各处,采芽以进。”
这种贡茶制度一直承沿到清代。清代贡茶产地进一步扩大,江南、江北的著名茶叶产地,均有列为贡茶的。据《清会典》载,“岁进芽茶,顺治初,系户部执掌。七年,改属礼部。俱人土产处所起解,转送该衙门供用,各有定数。”并规定各地贡茶,每年谷雨后帝释天起解,按远近规定送达日期。对各地贡茶数量,有严格的规定,如以浙江为例:“浙江省岁解芽茶共五百零五斤,杭州府属四十斤,湖州府属三十二斤,宁波府属二百六十斤,绍兴府属四十斤。”全国最主要的贡茶有浙江杭州的西湖龙井、江苏苏州的洞庭碧螺春、四川蒙山的蒙顶甘露、安徽老竹铺的老竹大方、福建安溪的铁观音、云南的普洱茶等。
2.著名的贡焙和御茶园
贡焙和御茶园始于唐代,源出于贡茶,也就是说,因为有了贡茶,才会有贡焙和御茶园的出现,贡焙始于大历五年(770年)。是年,因宜兴雅以完成贡额,朝廷遂命湖州郡在长兴顾渚置贡茶院。于是就有了第一个官置并专门为宫廷制茶的贡焙,顾渚山茶园也就成了专供贡焙制作的御茶园了。贡焙与。茶园影响较大的有三处。
(1)唐代贡焙,位于浙江长兴县顾渚山南麓的虎头岩,始建于大历五年(770),始贡500串。建中二年(781年),进3600串。至会昌中,增至18400斤。据宋代嘉泰《吴兴志》载,“《统计》云,长兴有贡茶院,在虎头岩后……自大历五年至贞元十六年于此造茶,急程递进,取清明到京。袁高、于
(2)宋代由于建茶声名鹤起,成为贡茶主要品种。宋代贡焙移建于福建建安建溪河畔的北苑,规模更大。据宋代宋子安《东溪试茶录》载,“旧记建安创官焙三十有八,自南唐岁率六县民采造,大为民间所苦……自道年中,始分游坑、临江、汾常、西濛州、西小丰、大熟六焙,隶南剑。又免五县茶民,专以建安一县民力裁足之……庆历中,取苏口、曾坑、石坑、重院属北苑焉。”最盛时,公私之焙多大1336个,北苑的差园也就成了御茶园了。
(3)元代贡焙由北苑移至武夷山九曲溪的四曲溪畔,与御茶园相邻。据清嘉庆《崇安县志》载,“御茶园,在武夷山第四曲,元建堂宇尽废,存喊山台,台左有通仙井,元时井上复以龙亭,岁于惊蛰日有司致祭,率役夫茶户,鸣金鼓谓动地脉以发泉,畅春膏而早茁,重玉食,谨有事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