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新闻中心
茶与佛教
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后,很快就与茶结缘。但在唐以前,佛家对茶的认知,主要以茶坐禅译经、以茶养生、以茶供奉。
到了唐代,饭后三碗茶便成为“和尚家风”,成为寺院的制度之一。僧侣们逐渐把茶与佛教清规、养心悟性、人生哲理融为一体,“吃茶去”成了禅林法语,“赵州茶”成了禅门文化典故,使茶与禅在精神。上达到互通,“茶禅一味”由此而生。
唐以后,佛茶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,更加紧密融合,茶的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多彩。
第一节茶与僧人生活
佛教坐禅饮茶是佛教与茶结缘的开始。据《晋书·艺术传》载,名僧单道开在邺城昭德寺修行,坐禅十分刻苦,不畏寒暑,经常昼夜不眠,以“饮茶苏”解乏,防止睡眠。《续名僧传》说,法瑶是南朝僧,精通荣道,以茶养生,名声在外,活到79岁时,齐武帝还传旨让他作为长兴地方官“致礼上京”。又据《宋录》载,南朝宋时,孝武帝的两个儿子经常去安徽寿县八公山东山寺拜访高僧昙济,饮了昙济亲自凋制的茶后,赞不绝日,誉为“甘露”,这是寺院以茶敬客的最早记载。
东晋名僧怀信,用二十六字真言,论述了饮茶的好处:“跣定清淡,袒露谐谑,居小
愁寒暑,食不择甘旨,使唤童仆,要水要茶。”使寺院饮茶渐成风尚。唐代封演的《封氏闻见记》写道:“开元中,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,学禅务于不寐,又不夕食,皆订其饮茶……”僧人饮茶已成规矩制度。
佛家把茶当作养生正心之物,义视茶为“神物”,把它供在寺院神龛,使神灵也能享受。据四川名山永兴寺保存的宋代《寺院食规》记载:当时,永兴寺就有必须在佛前供蒙茶的做法。时至今日,在西藏许多寺院里,还经常可以看到,众多佛教信徒有向佛献茶之举。据梁萧子显《南齐书》载,佛教忠实信徒、南朝齐世祖武皇帝,在临终时立下遗诏,说在他“归天”后,灵座上“勿以牲为祭。”只须“茶饮”而已。又据宋代钱易的《南部新书》载,唐大中三年(849),东都进一僧年120余岁。宣帝问他:“服何药而至此?”进一答:“臣少也贱,索不知药。性本好茶,至处唯茶是求。”宣帝闻听此言,才知长寿秘诀,“赐茶五十斤,令居保寿寺”。唐代贯休《送僧人五泄》说,江山寺一僧“九年吃茶粥,此事少人知”。唐代寿僧齐己作《咏茶十二韵》,说“苦茶骨自轻”。《金石萃编》中说,兴国寺一僧病危时。“绝粒罢餐”,“唯茶”而已。据《人唐求法巡礼行记》记载,唐时,寺院巾饮茶已十分普遍,仅文宗赐给五台山寺院的茶,每年多达1000斤,由此可见一斑。其实,佛教的修行方式,重要的一条就是僧人要不饮酒,过午不食,戒荤吃素。而坐禅讲究专注一境,静坐思维,以求解脱,并要做到:“跏跌而坐,头正背直,不动不摇,不委不倚。”为此,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戒规,又可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;同时,还可弥补过午不食的营养物,因此茶以自身的营养保健和药理功能,成了憎侣生活中的理想饮料。
从上可见,在唐及唐以前,佛教寺院饮茶主要用来以茶养生,以茶正心。此外,还以茶供佛,以茶祭祀。这种风习,在佛教寺院一直延续至今。
第二节茶与“和尚家风”
佛教认为茶足一种养身止心之物,于是,饮茶便成了“和尚家风”。
据宋代普济的《五灯会元》载:“问如何是和尚家风?师曰:饭后三碗茶。”在唐代诗僧皎然诗中,亦有“三碗便得道,何须苦口破烦恼”。其实,在僧侣生活中,何止三碗茶呢?据宋代道原的《景德传灯录》载;说
和尚的生活是“晨起洗手面、吃茶,吃茶了事,归下去打睡;起来又是洗手面、吃茶,吃茶了东事、西事;上堂吃饭,饭后洗手面、吃茶,吃茶了东事、西事”。总之,事事与茶相关,僧侣生活中离不开茶,饮茶成了寺院的食规之一。特别是宋代,许多寺院形成了一套寺院普茶仪式,最有名的当推径山寺茶宴。
浙江天目山的径山寺,始建干唐代,南宋孝宗曾御赐书额“径山必圣万寿禅寺”,自宋至元,有“江南禅林之冠”誉称。这里饮茶之风很盛,每年春季僧侣们都要在寺内举行茶宴。茶宴有一套程序:先由主持法师亲自调茶;尔后命近侍献茶给赴宴僧侣和宾客。品茶时,要先闻香,再举盏观色,接着尝味。一旦茶过三巡,便开始评论茶品,称赞主人品行。随后的话题,当然是论佛颂经,谈事叙谊。由于佛教提倡饮茶,
丛而许多寺院设有茶鼓,辟有茶堂,一些大的寺院还配有“茶头”,派有“施茶僧”,布施茶水。宋诗人林逋《西湖春日》曰:“春烟寺院敲茶鼓,夕照楼台卓旗洒”,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时至今日,在寺院重大佛事活动时,仍有施茶之举,对此,元德辉根据唐、宋诸家所订清规,依托唐代名憎百丈寺主持怀海之名修订《百丈清规》,不但将寺院的栽茶、制茶纳人农禅内容,而且将僧侣饮茶定为寺院茶礼。
《百丈清规》“寺院茶礼”曰:“佛降诞,先期堂司率众财送库司,营供养。请制疏佥韧疏,至日库司严设花亭。中置佛降生像,于香汤盒内,安二小杓佛前,数陈供养毕,住持上堂祝香云……次趺坐云:‘四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降诞令辰,率众比丘,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羞,可伸供养。’……领众同到殿上,向佛排立定,住持上香三拜……下亲点茶,义‘三拜收坐具。”按《百丈清规》记载,不但佛降诞日要有奉茶仪之举,而且在圣节、佛成道日、涅架日、达摩忌日、比丘示寂日等,也都有规定的茶仪。《百丈清规·法器章》规定,寺院设立茶鼓,“凡主持上堂,小参,普说,入室,并击之,上堂时二通……茶鼓长击一通”。 佛教寺院的重要茶事活动,通常都在茶寮进行。茶寮,据明人许次纾《茶疏》载:“小斋之外,别置荼寮”,“寮前置一几,以顿茶注茶盂,为临时供具”。茶寮设茶头,也称施茶僧。在进行茶事活动时,诸如进行茶汤会时,先要出示点茶牌,如“右某今晨斋退就云堂点一钟,特为后堂首座大众师,仍请诸如事同垂光降”。每日进行的茶汤会,有一定规矩和程序:“每日粥罢,令茶头行者门外候从至,鸣板三下。大众百寮,寮长分手。寮主、副僚对面左右位。副寮出,烧香归位。茶头喝云。大众和南遇旦望点汤。”《百丈清规》几乎是天下寺院的律规。特别是在明洪武十五年(1382),太祖朱元璋命“诸山僧人不入清规者,以法绳之”。结果,饮茶不仅成了僧入习俗,而且纳入了僧人法规之列,固定下来。因此,许多名僧也就成了煮茶品茗的高手。唐释皎然能涛文,善烹茶,一生写有许多饮茶诗文。五代十国时,吴僧文了因善于烹茶,被后人称为“汤神”,有“华定水上人大师”称号。宋代杭州净慈寺的谦师深通茶事。烹茶技艺“得之于心,应之于手,非可以言传学到者”,被后人称之为“烹茶三昧手”。即使是被人誉为“茶圣”的陆羽,虽非僧人,但其日居生活及一生行踪,却与寺院生活相关。由于与僧侣生活息息相关,饮茶也就成了“和尚家风”。
茶与佛家悟性
在饮茶成为“和尚家风”之后,僧侣们便把茶与佛教清规、饮茶论经、佛教哲学、人生观念融为一体,从而产生了“茶禅一味”的佛教茶理。
但这不足说禅就是茶,茶就是禅,它指的足禅与茶在精神上的互通。所以,佛教认为茶有“三德”:一是能提神,坐禅时可以通夜不眠;二是在满腹打坐时,可以帮助消化,空腹打坐时,可以提供营养;三是茶是“不发”之物,能使人清心,不淫欲,不会乱性。禅林法语“吃茶去”,不但悟出了佛教的理念,而且还暗藏着佛教的禅机。这个典故说的足唐代赵州从谂禅师,常住观音寺。他认为饮茶能大彻大悟,所以嗜茶成癖,每说话前总要一声“吃茶去”。《广群芳谱·茶谱》引《指月求》载:“有僧到赵州,从谂禅师问:’新近曾到此间么?‘曰:’曾到。‘师曰:’吃茶去‘又问
僧,僧日:’不曾到。‘师曰:’吃茶去。‘后院主问曰:’为什么曾到也云吃
茶去,不曾到也云吃茶去?‘师召院土,主应喏。师曰:’吃茶去。”‘这是
因为僧人认为饮茶可以悟茶理而至悟佛理,从而,始终保持一颗平常
心。所以,认为吃茶能悟性。 又据《五灯会元》载:“师自颂曰:
生缘有语人皆识,水母何曾离得
虾。但见日头东畔下,谁能更吃赵州茶。”可见,自从谂禅帅创立禅林法
语“吃茶去”之后,又使“赵州茶”成为禅门的一个茶文化典故,一直为后
人传诵。杭州九溪有座半路凉亭,亭柱上书有一联,上联曰:“小住为
佳,且吃了赵州茶去”,说的也是这个意思。l989年,中国佛教协会会
长赵朴初为“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”的题诗中,其中也引用了“吃茶去”
典故,诗日:“七碗受至味,一壶得真趣。空持百年偈,不如吃茶去。”著
名茶人、书法家启功也作诗曰:“古今形殊义不差,古称荼苦近称茶。赵
州法语吃茶去。三字千金百世夸。”
“吃茶去”为禅林机锋,殊不知“未吃茶”也是禅林法语。据《五灯会
元》载,“金轮可观禅师,问:’从上宗乘如何为人?‘师曰:’我今日未吃
茶。‘”’吃茶去“和”未吃茶“创导的是同一种”悟“,即吃茶能悟性,悟得
更空,从而超脱物我。
从上可见,所谓”茶禅一味“,指的是茶理与禅机的互通,把饮茶从
技艺升华到精神的高度。在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峨嵋山报国寺,佛殿
的匾额上书有赵朴初的”茶禅一味“四个大字,将茶与佛的关系凝聚到
一个点。
第四节佛教对茶文化事业的贡献
在历史上,佛教对茶和茶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。并且,贡献是多方
面的,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。
1.推动饮茶之风
佛教认为,茶德精神是与佛学相通和相融的,所以,提倡修行时饮
茶。僧尼们清晨起来饮茶,诵经时饮茶。养性时饮茶,清闲时还是饮茶,
无时无刻都浸润在茶的生活之中。不仅如此,还忘不了在佛桌前供茶。
唐、宋时,佛教发达,信徒遍及整个中国;加之僧人行遍天下,对饮茶的
传播和号召力,比一般人更见效,为饮茶很快普及到民间作出了贡献。
《封氏闻见记》载:”南人好饮茶,北人初小多饮。(唐)开元中,泰山灵岩
寺有降魔师,大兴禅教……从此转相仿效,遂成风俗。“它说的是由丁佛
教的推动,即使是当时不产茶的北方一带,也开始饮茶成风。 2.创造饮茶意境
佛教不仪提倡饮茶,而且还创造了饮茶意境,把饮茶与禅宗哲学结
合起来,诗僧皎然在《饮茶歌诮崔石使君》诗中写道:”一饮涤昏寐,情
来朗爽满天地。再饮清我神,忽如飞雨洒轻尘。三饮便得道,何须苦心
破烦恼。“这里,皎然把饮茶过程中的”静心‘’、“自悟”贯彻到佛教思想中
去,使饮茶与山水、自然、宇宙融为一体,从中求得美好的精神寄托。所
以说,饮茶“便得道”,可以“涤昏寐”、“破烦恼”、“清我神”,这样就把饮
茶与怫教的“大彻大悟”联结起来了。
3.发展茶叶生产
俗语说:“名山有名寺,名寺出名茶。”佛家崇茶、尚茶,也为茶叶生
产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。据《庐山志》载,早在晋代,庐山上的寺庙便相
继种茶,庐山东林寺名僧慧远用自己栽培、采制的茶招待诗人陶渊明,
论事谈经吟诗,终日不倦。
唐时,有许多名茶出自寺院,如当时浙江普陀山的僧人广植茶树,
创制了著名的普陀佛茶。
宋代贡茶产地福建建溪,从南唐开始便是佛教盛地。建茶的兴起,
应是包括南唐僧人在内的历代僧人努力的结果,才引起朱代朝廷的注
意。又如福建武夷山大心观生产的大红泡,安徽九华山寺院寺院生产的九
华毛峰,浙江灭台山万年寺生产的罗汉条,浙江余杭径山寺生产的径山
茶,江苏洞庭山水月庵生产的碧螺春茶等,无一不与憎侣有关。其他传
统历史名茶,或多或少也印有佛家的痕迹。
4.传播茶事文化
在中国茶业发展史上,佛教对茶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,特别是向外
传播,更是功不可抹。
4世纪末5世纪初,佛教由中国传入高句骊,随着天台宗、华严宗
的往来,饮茶之风很快进入朝鲜平岛。据《东国通鉴》裁,在唐时,“新罗
兴德王之时,遣唐大使金氏蒙唐文宗赐予茶籽,始种于全罗道之智异
山。”公元12世纪,高丽的松应寺、宝林寺等著名寺院积极提倡饮茶,使
饮茶之风很快普及至民间。
中国茶传入日本,一般认为始于汉代,但有文字记载的是在唐代,
第一个从中国学习茶事的是来华学佛的高僧最澄。他于805年从浙江
天台山国清寺学佛后将茶种带回日本,种于近江的台麓山。接着日本
高僧海空几度往返于日本和中国,也带去饼茶和茶籽。他们都为中国
茶种传到日本起了重要的作用。而最先把中国禅宗茶理带回日本的僧
人,则是宋代从中国浙江天目山径山寺学佛的南浦绍明和在浙江万年
寺学佛的荣西禅帅。他们回国后,都将中围的饮茶之道,在日本寺院和
民间广为宣传。高僧荣两还写了《吃茶养生记》一书,宣传饮茶好处,使
饮茶之风在日本很快地普及开米。